首页 文化园地
20周年征文 | 慢下来的香气:学步桥香油是我忘不了的故乡味

时间:2025-07-20 10:42:27 来源:邯郸市学步桥小磨香油有限公司 点击数:86

       离开家乡的这些年,饭馆里的菜肴,无论如何也勾不起我的食欲。今晨路过一处早点摊子,一股熟悉的香气突然窜入鼻腔,我猛地停下了脚步。仔细看去,原来是摊主正往热腾腾的豆腐脑上淋着香油。那油色呈琥珀般的温润,在晨光中微微发亮,滴落时竟能扯出细丝,显然是极为纯正的。我不由自主地深吸一口气,五脏六腑仿佛都被这香气震动,记忆的闸门瞬间被打开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故乡的学步桥小磨香油,那独特的香气,是刻在骨子里的念想。从我记事起,家里买油就只选学步桥小磨香油。妈妈炒菜或是做汤,出锅前总会点上几滴,瞬间,满屋都飘着那醇厚的香气。“学步桥香油的好不在嘴上,而在后味。”妈妈常常这样说,那时的我似懂非懂,如今在异乡回味,才明白其中深意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后来我离家每到一个地方,必定先去寻找小磨香油。然而所遇到的那些油,要么浑浊不清,要么滋味寡淡,竟没有一种能与学步桥香油相媲美。有次跟妈妈吐槽这个遗憾的时候,妈妈告诉我:高温压榨的香油,价钱便宜,却不耐用。刚开始吃,感觉不到什么差异,可后来做菜时,香味就淡了许多。高温压榨的温度高,香味早就跑了大半,而且还掺了别的油,自然不经用。“机器快是快,可有些东西,急不得。”妈妈的话,如今想来,满是生活的智慧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妈妈是学步桥香油的忠实粉丝,家里吃学步桥小磨香油一吃就是20年。她告诉我:家乡的学步桥的小磨香油选用的都是国产优质芝麻,要经过筛选、漂洗等一道道细致工序,才能入锅炒制。而且用石磨一点点磨出来的——吱呀~吱呀~石磨缓缓转动,正红透亮的油浆便从磨盘间慢慢流淌而出。磨好的芝麻浆,要用经过100℃开水充分搅拌,这可是个极讲究的过程。兑水的多少,直接决定着出油的多少和油质的好坏。那些有多年经验的技工师傅们,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停手,经过晃动,将浮在上层的香油小心翼翼地分离出来。这就是传承了600年的非遗工艺“水代法”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妈妈告诉我,学步桥人常说:“油是吃进肚里的东西,马虎不得。”这份坚守,早已融入香油的每一滴滋味里。

       我站在早点摊前发呆,摊主已经招呼了好几声。“要辣不要?”他问。我点点头,他便舀了一勺辣椒油浇在豆腐脑上。我捧着碗,找了张矮桌坐下。豆腐脑滑嫩,辣椒油也香,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,那是学步桥香油独有的后味,是任何味道都替代不了的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邻座是位老者,约莫七十岁上下,脸上皱纹纵横,一双手骨节粗大。他忽然开口道:“这香油,差些火候。”

       我抬头看他,他继续说道:“芝麻炒得不够,磨得也太急。”老者摇了摇头,“好香油,得用文火慢炒,石磨细研,急不得的。”

       “您懂磨香油?” 我好奇地问。

       “年轻时磨过几年。”老者笑了笑,那笑容温暖而亲切,忽然让我想起了妈妈。“现在没人愿意费那个工夫了,流水线机器一压,要多少有多少。”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我低头喝了一口豆腐脑,香油的味道在舌尖慢慢扩散,却怎么也找不回记忆中的那股后味。老者吃完,抹了抹嘴走了,可我的脑海里,全是妈妈用学步桥小磨香油做菜的画面,那香气仿佛还萦绕在鼻尖。

       我忽然明白,我所思念的,或许不只是那一口学步桥小磨香油,还有那不肯为速度牺牲质量的固执,以及那些在效率至上的时代里,被渐渐抛弃的缓慢与匠心。

       豆腐脑吃完了,碗底剩下一层油光,晃晃荡荡的,映出我模糊的脸庞。而那份对学步桥小磨香油的牵挂,对故乡的思念,却愈发清晰,在心底久久回荡。


服务热线

13001865230

抖音号:xuebugiao888

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