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18-06-11 16:48:30 来源:邯郸市学步桥小磨香油有限公司 点击数:24992
从小生活在大名农村,对小磨香油的记忆尤为深切。
早晨,清脆的铜拨浪鼓声传来,便知换香油的来了。那铜拨浪鼓的形状颇似瓦腰葫芦,一根木柄穿着上小下大两只铜鼓(有的地方一只铜鼓),用手一摇动,皮筋系着的木质耳锤,甩打到鼓面上,发出嘡嘡的声响。这声音是换香油的广告,不用人吆喝,半趟街都听得见,那家那户听到,想换香油,就会端着芝麻拿着油瓶出来。芝麻过罢秤,折合出所换的油数,给油瓶嘴插上漏子,开始灌油。灌油是不用过秤的,由油葫芦、油撇子计量,大油葫芦半斤,小油葫芦二两,大油撇子一两,小油撇子半两。油葫芦、油撇子多用铜打制。油葫芦的形状像个橄榄球,上端有大小两个相连的眼,往油瓶里灌油时,大眼出油小眼进气,侧面有提杆进行操作。油撇子的形状与勺子差不多,只是撇子头与提杆成直角,上下提动使用。一般情况下,都是先用油葫芦灌上油,然后再用撇子将数量聚齐。
灌油时是能看出换香油的实在不是在,实在人一般将油葫芦、油撇子在油桶里沁满,迅速提出灌进瓶里,如此斤两比较足。不实在的,往往向上提油时速度较慢,若手再发点抖,那么灌进瓶里的油就有点缺分量了。假使让人瞅出马脚,会要求再添加一点,换香油的就笑着用小撇子添上少许,慢慢往外倒,油溜呈线状,这样看上去显得添的不少。
那时的香油都是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,用石磨磨浆,通过油杵振荡使芝麻浆中的油分离出来,色泽呈棕红,油质透亮,遇到换香油的,老远就闻到浓郁的芝麻香味了。那年代,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,平时缺乏食用油,吃炒菜少,吃拌菜多,所以香油就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调味品,自留地里都会种几垄芝麻,用以换香油。
每天放学回来,一进院常闻到香油的馥烈香气,到厨屋去看,不是拌了一盆黄瓜、豆角、蒸茄子啥的,就是切了半碗葱末浇香油充当面条卤子。要说记忆最深的,莫过香油盐当菜吃了。有时放学到家还未做好饭,又饿得不行,便拿一个窝窝,往洼里头捏点盐倒点香油,从窝窝沿处朝下掰着吃,每掰下一块,在窝窝洼里蘸点油盐,搁进嘴里一爵,那个香劲儿,绝不亚于吃烧鸡肘子。
当时有一句俗语:窝窝就辣椒,越吃越上膘。辣椒与大葱、香油搭配,确实是一道美味,现在人们的生活提高了,很少有人再做这道美味了。这道美味的制作其实很简单,就是拿几个辣椒与一棵葱放进灶膛里烤,将辣椒烤焦,葱烤熟,先把辣椒搁石臼里捣成粉,然后与熟葱再一起捣成泥,拨到碗中加上盐和香油,最后再舀一勺稀粥进去一搅,辣椒香、葱香与香油的香,交杂腾扬,蘸着窝窝吃,那种特有的复合香味,真是有开胃又沁人心脾。
后来到了城里,吃的香油都是机械压榨的,味道与家乡的小磨香油比,简直无法相提并论,不但芝麻香味清淡,拌菜打汤浇的再多,也提不起来香度。再后来,无论大厂生产的香油,还是城里小作坊的香油,都不纯正了,没有了那股浓浓的芝麻香味,传闻里面使了假,掺了调和油。甚至有人说,里面根本没有一滴香油,勾兑进去一些香油精而已。有一次,买回一瓶香油,打开一闻不是正经香味,放到那里没敢吃。过了些天,见那瓶香油变了颜色,黑得跟过去的棉籽油一样,拿下盖子闻闻,哈喇味刺鼻,只得扔掉,想来就是人们所说的用香油精勾兑的香油吧。
有同学打大名来,与他提及城里没有真香油的话题,他说下次从老家捎两瓶。同学再来,果捎了三四瓶,称是最好的香油,拌下酒菜一吃,依然吃不出记忆中小磨香油的味道,便直言也不真。同学笑道,纯香油难觅,即使是亲爹恐也吃不到真的。一天在早市上,见到现磨浆现提取的香油,心说这应该是真的吧,眼见一边磨着芝麻浆,一边从大锅里捣出油来,还会有假?买一瓶回去,一吃仍是假的,纳闷那个环节使了假,细细琢磨,恍然大悟,只是看到磨浆捣油,并未看到大锅里盛的是现磨出来的纯芝麻浆,或许里面早掺进去什么东西了。
前不久,在超市偶然看到学步桥牌香油,“学步桥”这三个字,对于邯郸人来说,是有着一种亲和力的,遂买了一瓶回去,吃后不禁惊喜,记忆中家乡小磨香油的味道又回来了,拿过油瓶审视,但见商标上注有“大名传统工艺”的字样,是邯郸市康园粮油有限公司生产的。
找到了久违的家乡小磨香油味道,总也不能释怀,此前并未听说过邯郸市有这么一家生产小磨香油的企业,不由联想,企业经理会不会是大名人?于是逢人便打听,终还是问到一位知情的朋友,说他认识那家企业的经理,是大名人,叫刘建堂,他还去厂里参观过工艺流程,的的确确是传统的大名小磨香油。听后极为欣慰,要求朋友得闲领着也去参观一下生产小磨香油的工艺流程,当面向那位刘建堂致谢,又让家乡人吃到了正宗的大名小磨香油。